编者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各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技术、产品、产业竞争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竞争。只有建立和完善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面临哪些新形势?我们该如何把握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治理现代化这一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张俊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那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成绩?进入新时代,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面临着哪些新形势?
张俊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突破计划体制、引入市场机制;九十年代是大力推进机制转换,通过重塑企业管理制度、银企关系、政企关系、政府间关系,构建起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构架;新世纪前十年,一方面继续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和空间,另一方面则大力弥补“市场失灵”、加快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到2012年,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既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又有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就经济领域改革而言,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一时期,“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都得到明显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总之,目前我国不仅已经搭建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而且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框架既定的条件下做优化、提升的文章,与改革初期冲破坚冰、突破各种禁忌相比,自然少了“石破天惊”的震撼和“狂飙突进”的浪漫;与改革攻坚时期规则重建、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相比,也少了“大破大立”的惊心动魄和畅快淋漓。与制度优化、提升相对应的是“细节决定成败”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社会氛围趋于常态化。因此,希望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光时刻”,是不现实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系列新形势对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今世界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一方面,新的技术革命呼之欲出,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已经开启;另一方面,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正在被区域化、集团化所取代,并且上述过程还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干扰。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既有的“融入全球市场、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的国际经济战略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若干结构性变化。如,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陷入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有所放缓;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上下游产业经营面临困难;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内卷”程度加深以及地方财政运行困难加剧,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增加等等。这些变化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出相应安排,以适应经济运行“基本面”出现的上述阶段性变化。
3.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基本工作思路。但如何把上述工作思路落到实处,还需要对此做出系统谋划。
总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现在还远未到可以歇一歇、喘口气的时候。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昂扬的姿态,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矢志不渝地推进各项改革(当然也包括经济改革)。

问题二:如您所说,“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描绘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就必须深化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把握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张俊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而高质量发展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和“硬道理”。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自然要围绕构建、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来展开。
关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各地区各部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个人认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改革,应聚焦突出矛盾和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这里,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集中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经济改革是否有效的直接标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体现了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框架和政策取向;而聚焦突出矛盾和重大结构性问题,则坚持了以“问题导向”谋划改革的行动原则,有利于避免改革陷入“空谈”,有利于提升改革效果。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方向:
一是要以科技举国体制为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联结国内大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处于枢纽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迎头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需要,是应对国外科技脱钩和技术封锁的需要,也是引领国内产业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研发作为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已经搭建起了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基本构架。今后一段时期,需要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等多方面积极性,加快中国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强大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
二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扩大内需潜力。主要包括:(1)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创造需求。直面国际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冲击,推动做好产业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塑链工作;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拉长产业分工链条,创造新市场、新产业、新生态,以增加就业、创新消费,形成生产与消费动态平衡。(2)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畅通城乡循环。一方面,各城市要采取更扎实的行动,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另一方面,要引导资金、人才、产业向农村合理流动,以充分发掘乡村振兴的新机遇乃至吸引城市高收入人群到农村养老等。(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区域循环。一方面,要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和消费差距。(4)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畅通生产与消费循环。我国已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新阶段。进一步推动发展成果共享,需要“三次分配”都做出相应调整。如:以更大力度保障职工权益、抽调更多国有资本收益乃至国有资本存量用于发展社会事业、显著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慈善和捐赠等。
三是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际发展空间。要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抢抓意识形态主导权;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抓手,积极塑造有利于中国的世界格局。具体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不仅要推动要素流动型开放,推动商品、服务、资金、人才流动;还要推动制度型开放,通过统一规则规制、管理流程、技术标准降低商品、要素跨境流动的门槛。不仅要充分利用多边机制,积极推进多边合作;还要重视单方面开放,对于认准的事情,即便合作伙伴没有做出相应让步,我们仍要根据自己的利益主动扩大开放。
四是要化解重大风险,创造安全的发展环境。国内外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国内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迅速增加。我们只有主动作为,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积极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银行、粮食能源安全等领域的风险,才能避免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问题三:您刚刚提到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和重大结构性问题来推进改革。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宏大的任务,您认为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
张俊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同时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毫无疑问要破解许多制度性难题、消除许多深层次障碍。具体如: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国有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基本服务供给、保障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要根据科技发展、市场竞争、企业定位的最新变化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要大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集中更多、更优秀的资源来支撑国家战略的实施。
2.畅通市场退出通道,增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过去数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快速升级,政府、企业乃至个人都形成了思维定势,大家习惯于做加法、乘法,习惯于鼓励创新、加快发展,习惯于做大做强,但对于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弱势群体如何快速退出、及时止损的关注明显不够。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市场风险加剧,市场调整压力明显加大。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破产制度等办法,加快疏通市场退出通道,引导中产阶层从沉重的购房负担或严重的负资产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夯实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引导中小企业主从微利乃至亏损的无效经营中解放出来,以释放社会生产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引导企业以更大的力度向国外转移产能,以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研发能力乃至生产能力。
3.构建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当前,凭借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的竞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但地方政府依托公用资源招商引资的行为仍然层出不穷,如协调贷款、减免房租、政府性产业基金投资、特定产业税收优惠、研发经费配套、高端人才住房补贴、子女落户等不一而足。在ESG补贴、政府采购等领域,借助“技术标准”以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再加上发展水平不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营商环境差距越拉越大。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以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4.优化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治理。近年来,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对政府工作开展全面的系统评估,并推动相关工作机制的优化升级(如推出碳排放市场2.0版等)。为此,需要推动新一轮财税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家庭,乃至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需要在财力约束下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如进一步聚焦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推动政府绩效管理,提高政府运行效能等。
5.更加积极主动,化解系统性风险。当前,国内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多发高发。中央强调要压实各方责任,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但压实地方、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不等于放弃中央政府的责任。应该看到,系统性风险不同于非系统性风险,它涉及全行业、全社会,具有普遍性,不能全靠单个企业“自我消化”的方式予以解决。系统性风险的最终解决,离不开必要的政府救助措施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努力,而这些都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像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导致的投资者巨额亏损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偿还问题、中小银行地方坏账率明显提高的问题,都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如果仅靠个体的自我努力最终消化,问题拖的时间很长不说,且会严重损害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拖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步伐。需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谋划解决重大系统性风险问题。

问题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再次提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改革总目标。在当前条件下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该如何把握治理现代化这一要求呢?
张俊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定了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是大政府、强政府。现代市场经济不单纯只有市场,还有政府在发挥作用,且政府发挥的是主导性作用。政府角色如何定位、政府职能如何发挥,直接决定着市场机制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探索“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之道,必须直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在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政府更加充分发挥职能的当下,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有助于避免过分夸大政府作用的错误倾向,克服工作中的片面性。
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把握好如下几点:一是正确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的领导应体现在正确处理党和国家机构的关系,保障各国家机构有效履行法定职责,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上;体现在正确处理党和社会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督导企业、社会组织有效发挥社会作用上;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推动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上。二是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效能。要推动政府工作重心向法定义务和法定责任集中;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公共参与、完善公共决策、加强舆论监督,不断提升企业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三是全面贯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对于市场能做的、社会能做的,政府要向市场、社会大胆放权,只有这样,政府才能集中精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够推动形成市场-社会-政府良性互动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